无人机市场五个坑必须跃过!
消费级无人机,看起来就是一个大饼,而且事实上也是。在大疆把无人机市场朝着亲民的方向推进的时候,曼塔智能、零度、小米等杀了出来。 按照市场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的预测结果,预计未来十年,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980亿美元,而目前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在30亿元左右,随着政策的开放个技术的进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将产生更多价值空间。 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驱动下,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暗流涌动。投资人都想创造出下一个大疆,而创业者都想在资本的浪潮里分一杯羹。 然而相对于工业级无人机,消费级无人机的用途和侧重点天差地别:工业级市场更注重续航时间、载重量、任务载荷、作业半径等飞机技术指标和行业应用,而消费级无人机则对用户体验有着很高的要求。既然有着诸多不同,那么继工业级无人机应用展开之后,紧跟而上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是否能够“起飞”呢? 根据近年无人机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反馈看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起飞”之路,还要先过这五个大坑: 技术坑:技术瓶颈如何去突破 续航时间一直是限制无人机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虽然相对于工业级无人机,消费级无人机的续航并无很高要求,然而就目前大疆的技术最多也只能做到让300克重量的锂电池理论上只能维持500克重的无人机飞行17分钟。短的续航时间就意味着高频的充电次数,不仅对低电压保护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意味着使用风险系数难以下降。而目前的这个水平恐怕不足以引发市场的爆点。 除此之外,消费级无人机存在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导航。消费级无人机发展较快,涉及到技术面较广,飞行控制技术、组合导航技术、陀螺稳定云台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智能软件处理技术这些方面都处于一个很不成熟的状态,而导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受到这些技术的严重制约。而且有技术人士指出,无人机当中还存在一些并未成熟但容易造成重大隐患的技术。比如视觉壁障,现有的视觉壁障技术存在较大的漏检和错检可能,而这种错误可能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飞行器自身的安全,更可能威胁第三方,造成其他重大损失。 在这些问题真正被解决之前,消费级无人机?只是昂贵却又不实用的玩具罢了。 体验坑:消费级无人机更注重体验 与工业级无人机不同的是,消费级无人机更需要重视体验。而在体验的方面,恰恰因为消费级无人机需要控制生产成本而导致不能适应更大的消费群体。 对于市场来说,消费级无人机的消费群体,逐步的在由专业的爱好者转向业余爱好者。而业余爱好者往往在维护,操控方面的技术都很不成熟。所以导致无人机在工业级向消费级过度的时候,存在很多技术问题。比如“地磁航向在飞控算法中依旧权限极高,很多情况下干扰导致操纵完全失效”、“GPS检测为中国地区,自动打开地图纠偏没有实现,导致使用航点、环绕等高级功能,因为地图误差导致撞机”等等问题,都是普通爱好者难以解决的,而这又是无人机使用体验的关键。 除此之外,许多无人机在设计之初就缺乏安全方面的考虑,没有经过反复测试,就匆匆进入实战。而且消费级无人机大都没有设计各种备用系统,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故障,无人机就很可能坠毁。 对于消费级无人机的用户来讲,花费高昂的代价,得到的却是一个上手难度大,使用风险高的设备,在体验的问题解决之前,消费级无人机又会有多少人愿意去消费? 市场坑:国内市场混乱,国外竞争激烈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存在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是国内市场混乱,国外竞争激烈。 “国内定价混乱,市场接受度不高。”业内人士这样描述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目前无论是消费级无人机还是工业级无人机价格差别都极大,淘宝上便宜的100来块,贵的数万元。甚至同一性能,比如同样一款续航30分钟左右的无人机,有售价60~80万元,也有4.5~6万元的,再说无人机并不是刚需产品,普通购买者普遍存在尝鲜心理;这个价格状态让用户无从选择。”所以如何飞跃国内市场的大“坑”是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产业坑:产业链危机四伏,市场难以推进 从目前的无人机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正试图通过控制核心产业链的模式来占领消费级无人机产业的优势地位。“去年10月,移动芯片巨头高通在也为无人机市推出了‘骁龙’飞行平台(SnapdragonFlight),而且实际上与无人机厂商的技术已拉开差距,后者虽然在一些特殊行业有过很成功的应用和领先的技术,但是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消费级产品”,业内人士这样告诉思达派小编。 而且对于消费级无人机产品,维护保养和故障修理时产业链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在维护和修理这一板块,行业仍然处与极度不透明的状态,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大都是厂家单方议价的模式,这使得已经入坑的爱好者极度不满,也正是制约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坑:监管部门态度暧昧,权责难以界定 消费级无人机起航要面对的最后一个问题——政策。 由于监管部门以及安全部门对于无人机的态度暧昧,导致无人机行业一直处于一个尴尬地位。政策的不明朗为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飞行许可范围,和事故责任判定等军方和监管部门的立场则依然是一个迷。虽然政策不一定对消费级无人机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政策的不稳定性却一定要重视。 如何去应对不明朗的政策,如何在现有政策允许范围之内去设计产品和定位用户,也是无人机市场面对的最后一个坑。 消费级无人机无疑具有巨大的可开拓空间,然而在面对这片广阔市场的同时,要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困难,才是一个从业者要抓住的关键。消费级无人机的“起飞”需要先解决脚下的坑,就算飞得再高也必须以陆地作为起点。
目前井喷的无人机如果找不到突破口解决续航或者变焦问题,还是很难。
全是文字看着头有点大
页:
[1]